之前說過恆生指數的七年週期, 今次想說一下短一點的週期分析.
在美國, 有所謂的一月效應. 所謂一月效應, 有兩個說法
1. 每年一月,股市都會係升多過跌
2.. 以一月股市嘅走勢,預測全年表現,即係話如果一月升,股市全年都會升,反之亦然
(reference: 【回帶:財經BB班】「一月效應」係咩黎架? (17:06) - 20180102 - 即時財經新聞 - 明報財經網 (mpfinance.com) )
一月效應背後的邏輯是,每年每月都有特定的事件,如農曆新年在一二月,全年業績公報在三四月,七八月有中期業績,十月有第三季度業績,十二月有聖誕等等。
這些每年都有的事件,可能會影響到每年市場走勢而形成一些規律。
以下我們由一月效應為引旨,談一下那一個月最值博。
以下是由1987至2020年的按月份的升跌百分比
以下的百份比定義如下:(下一個月的第一個開市價 — 本月的第一個開市價)/ 本月的第一個開市價 x 100%
正數代表該月上升,負數代表該月下跌。
最底六行是分析,按先後是平均升幅,升幅標準差和值博率
上三行是由1987至2020年的分析,下三行是近兩次七年週期的分析。
先看由1987至2020年的分析,一月平均升幅只有0.24%, 值博率只有52.94%,以恆指由1987至2020年升幅來看,明顯一月效應在恆指並不明顯。
反而在四月,七月和十月有70%的值博率,而在近三十年二月,四月和七月的平均升幅最高,十月是最波動,五月八月下跌機會最大,所以在四月,七月和十月入市更值博。
再看近14年的分析,同樣四月,七月和十月的值博率最高,達70%以上,五月八月下跌機會最大,九月十月是最波動,反而一月的只有57.14%,和三十年的分析差不多。
近年二月的平均升幅看來失效了,或因是在2018年的數據致平均升幅下跌。
分析原因
1. 四月,七月和十月可能因為港股有炒業績因素而導致上升
2. 五月八月可能因為炒業績上升過度出現的調整。
3. 九月十月股災說可能是因為七月炒業績後上升過度而把八月的調整延後的結果
再看看一月有沒有預視性可預測全年升跌, 以下表是1987年至2020年一月升幅和全年升幅.
以近三十年計算, 約61.0%機會能以一月預測全年走勢, 而以兩次週期也是60.5%能以一月預測全年走勢.
所以以恆指一月走勢預測全年走勢有點困難, 而且升跌比率計算, 近30年有63%升, 而近14年有54%升, 最多只能說長線預測比年年估升還要差一點, 而短線預測也只是好一點點.
所以說明以恆指一月的升跌, 預測恆指全年升跌,不太準確.
總結:
1. 一月效應在恆生指數並不明顯
2. 相比一月, 四月,七月和十月的值博率更好
3. 以恆指一月的升跌, 預測恆指全年升跌,不太準確
Source: Yahoo Finance and aastock